項目選址在馮夢龍紀念館西南側的一戶廢棄農宅,西側和北側為村莊道路,東側緊鄰一戶還在使用的農宅,南側為農作物晾曬場地。設計維持原有場地的場所感,保留了原有場地的空間記憶,同時還合理地植入了“油坊”這一全新的功能業態。因為植入了“油坊”這一帶有生產加工性質的功能,所以必然會涉及到工藝流線,同時考慮游客的參觀游線,本項目的建筑設計便以流線為主導,串聯各功能房間,以達到一個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有機整體。 為體現村舍的本真面貌,我們始終采用低技、鄉土的建造手段。土建部分我們采用最低等級的古建制式,省去大量繁復的木構、石作、瓦作做法。同時大量采用鄉土料作為建筑構件。如西側由石材、木構架與油罐組合而成的景觀院墻;院內外兩條純木結構的木廊架以及覆蓋廊架的真實茅草,鋼結構樓梯中用竹編制成的欄桿扶手。